从任丘到盘锦,谁说小城没有大梦想?

admin 足球 2024-06-14 32 0

从任丘到盘锦,谁说小城没有大梦想?

原创 中国石油报 中国石油报

回望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青年的力量从未缺席。

在最好的年华里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将炽烈的家国情怀铺满岁月的纸面,他们以理想为笔、以奋斗为墨,书写着奉献石油的青春篇章。

他的姥爷和父母都是这股青年力量中曾经的一员。姥爷是华北油田的一名老会战,父母也在那里奉献了一生。生在油田、长在油田的蔡超,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辽河油田,也成为一名石油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乘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石油“信风”,做新时代青春的“邮差”,他将成长成熟的自己,寄给也曾年轻的他们。他努力追赶着“父辈”的脚步。

今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

人物档案

姓名:蔡超

年龄:36岁

单位: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开鲁盆地勘探开发研究所

岗位:“油气田地质综合研究”岗一级工程师

履历:本科、硕士研究生先后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2013年参加工作,曾任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荣获“中国石油集团技术能手”“辽河油田开发地质系统最佳新人”等称号,荣获辽河油田科技进步奖6项、中国石油集团专利优秀奖1项。

工作格言: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与石油似近似远

“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蔡超的心目中,父亲一直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只是在看到蔡超因贪玩而疏于学业时才会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考上大学后,母亲才第一次聊起他名字中所饱含的殷切期望——父母期盼着他在未来的成长中可以超越他们,也不断超越自己。

在石油大院长大的蔡超,对自己的未来想得很少。“没想过以后应该走向哪里,又该如何走。”回首年少岁月,蔡超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今处于中间位置的他越发地清楚自己职业生涯的原点在哪里。

1988年,蔡超出生在“淀边油城”任丘。当人生的第一缕阳光落入眼眸,身边姥爷和父母的模样,应该就是他对石油人的第一眼印象。

上世纪70年代,军人出身的姥爷随着钻井队从四川奔赴任丘,成为“三万大军会师冀中”的一员。成长在革命老区——保定市易县农村的父亲,考入了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原华北石油技工学校),与蔡超的母亲因油结缘,一起落脚在了位于廊坊的华北油田第四采油厂。

到了入学年龄,蔡超常常坐着双排座的小卡车,在假期往返于两城之间,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车窗外,是一个个高高耸立的钻塔,还有落日或朝阳映衬的抽油机。

假期在任丘,姥爷有时会讲一讲过去钻井队的故事。开学回廊坊,早出晚归的父亲总是在自己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归来或离开。懵懵懂懂间,蔡超问过母亲:“我爸怎么总是那么忙?”

蔡超已经想不起母亲的回答。父亲就如同那时的石油,对他而言离得很近,却又是那么远。

不管是任丘还是廊坊,或许是地处环京津地区的缘故,时代的新风早早吹进了石油大院。大院里的新一代憧憬着外面广阔的世界,选择石油院校作为归途方向的“油子”成了少数。蔡超不在其中,却也不是那大多数。

热爱篮球且善于长跑的他对父母说,以后可以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可评价自己有着随遇而安个性的蔡超,那时心里仍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2006年的夏天,高考日益临近,父母敞开心扉与蔡超聊了很多。是做像姥爷和父母那样的石油人,还是找一份相对舒适的安稳工作?蔡超没能给出明确答复,只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内心轻轻推了他一把,让他在高考志愿书上写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在石油大院,我看到了石油人的老实本分,能吃苦、肯奋斗,他们一辈子都在干一件事情。”18岁,带着大院里的这些记忆远行,蔡超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选择。

跨进象牙塔的大门,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穿着一身永不过时的“青草绿”,在操场上踢着正步,挥汗如雨。在军训拉歌中,不服输的蔡超扯着嗓子高唱校歌《我为祖国献石油》:“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

“那是我第一次唱这首歌,内心产生了特别深的共鸣。”与石油,他好像离得越来越近了。

在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在荒漠戈壁的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在渤海湾畔的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他看到的不再仅仅是记忆中的那个石油大院,而是祖国广阔的石油版图。

“我们国家石油工业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依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认定了自己的选择,一往无前。

守望同一个黎明

渐渐有了父辈的影子

7年的光阴,走得很慢,却也转瞬即逝。

2013年的毕业季,蔡超没有像父母期盼的那样游子归乡。作为家中独子,他也没有走得很远,而是选择了同处渤海湾盆地的辽河油田。

入职后,同事总会好奇地追问他:“为什么来辽河油田?”蔡超则笑着说道:“可能我的叛逆期来得有点晚吧。”

放眼祖国的辽阔版图,小城盘锦显得有些其貌不扬。但是在这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辽河油田已经连续38年保持油气当量千万吨规模稳产。25岁的蔡超将在这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石油人。

按照院里的实习安排,2013年末,蔡超来到茨榆坨采油厂,在一个叫妈妈街村的地方,参与正在实施的佟二堡三维地震采集工作。

冷风吹来成堆暗云,雪花翻飞,落下一片白茫茫。完成收割的玉米地里,残存的根茬被冻得梆硬,刀口切割处越发显得锋利骇人。

在表层浅井中放置炸药,挖坑埋置检波器,布置三维地震测网……结束一上午的忙碌,到了“野餐”时间。在零下近20摄氏度的旷野,蔡超咬上一口馒头,寒风顿时穿喉而过。一起蹲在地上的石油工人则对此习以为常,黝黑的手面像是一块皲裂的土地。

作为初来乍到的新人,蔡超没有干重体力活,但是身体上承受的痛苦,他还是第一次经历。蔡超努力想象着过去“人拉肩扛”的时代:“在那里的一个多月,我切实体会到了石油精神的传承,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后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背后,有着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

晚上,他们住进一间由废弃教室改成的宿舍,没有厕所,没有暖气。没有玻璃的窗框,被糊上了一层塑料薄膜,寒风吹过,发出奇怪的声响。30多个刚入职的大学生和一线石油人挤住在一起,守望着同一个黎明。

在一年的实习时间里,蔡超将上游业务涉及的单位走了一遍。回到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油田开发所,他在异乡闻到了熟悉的“油味”。

辽河油田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走进开发所,蔡超感觉就像进入另一个“大观园”。视线中的前辈们就像十八罗汉般姿态各异,有的在研究地层,一站就是一整天;有的趴在桌面上,一丝不苟地画着地震剖面图;有的在讨论到关键处时,突然就戗戗了起来……

夜幕降临,一盏盏不熄的灯光照亮着向地层深处前行的路。无论忙到多晚,所有人都如同打了鸡血,就像蔡超记忆中的父亲。

老百姓有句俗语:“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老虎学咬人。”身处这样的团队,蔡超又一次完成了人生教育的闭环。跟着师傅学对图、标断层、绘剖面,一口口井地去试,一件件事地去做,一点点地去沉淀,一步步地去成长。

2015年,蔡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他也成了那个早出晚归的人:“刚参加工作,血气方刚,特别着急干出点样子来。”

翌年,在师傅的指导下,蔡超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汇报——辽河外围开鲁盆地包38块开发井位方案。

包38块区块不大,但是个低渗砂岩油藏老区,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测井资料解释、单井和储层评价等工作,蔡超一个人全部拿了下来。部署的每口井日产量全部超过了20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有一天晚上加班,师傅暖心地给他送来饺子。那一刻,还在研究资料的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上已经渐渐有了父辈的影子。

青春有无限可能

锚定一个赛道奋力奔跑

大学时,蔡超特别乐于接触一切新鲜事物,参加学生会、社团、篮球队,颇有一种“出将入相”的风范,也锻炼出了出色的领导力和团队组织力。身边的同学都打趣他,以后肯定得是个管事的领导。

没有人想到,他最终“搞起了技术”。

“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青春的热闹喧嚣过后,在这条枯燥且漫长的科研路上,蔡超没有辜负师长们的谆谆教导,更没有辜负自己对石油的选择。

迎接新人来,送别老人走,蔡超一年一年地成长着。2017年,在组织机构调整中,蔡超进入新组建的地质研究所。第二年,师傅退休后,他开始独立带领团队做方案。

来自不同领域的新成员,不一样的理念交织,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也常伴有新的波折。就像盘锦七八月的雨季,总是令人心生惆怅。

“杜84块你们就先放一放吧。”所长的这句话说得很委婉,可蔡超的世界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雨滴纷乱,明明还在不停地拍打着玻璃窗,可又好像发不出任何声响。

这项工作,蔡超和团队已经投入了大半年时间,但因为大家的思路始终无法统一,所以拼凑起来的方案不尽如人意。

被否决,可以重来。可被弃用,蔡超的内心很是不甘。

“交2块老区二次开发,两周时间能不能干?”彼时,交2块濒临废弃,日产油只有20多吨。但所长的语音刚落,蔡超脱口而出:“能!”

一位老师傅、两个年轻人,加上蔡超,四人小组很快建立起来。明确分工后,蔡超独立担起了最为繁重的储层评价工作,3天时间内完成80多口油井近1000个层系的分类评价工作,并第一次在辽河油田外围开鲁地区探索低渗砂岩油藏“甜点”综合评价及有效动用技术。

进行方案汇报是临时接到的通知,但站在汇报台上4个小时的蔡超自信从容。面对油田公司领导的“刁钻”提问,他对答如流。坐回台下,所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干得不错!”

那一天,太阳很大。方案实施后,交2块的日产量最高达到154吨。蔡超一战成名,被评为辽河油田“开发地质系统最佳新人”。

此后的几年间,蔡超辗转于荣兴屯、双229、于楼油田等15个区块,部署开发300多口井,成为支撑辽河油田稳产上产的新生代中坚力量。

“我爸几乎没对我的工作有过评价,但在2022年,我感受到了。”蔡超说。

2022年8月5日,第四届全国石油石化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暨中国石油集团首届技术技能大赛油藏动态分析竞赛在塔里木油田圆满落幕。在这场中国石油油藏动态分析专业领域近年来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技术交流中,辽河油田取得了个人1金、2银、3铜和团队1金、1银的优异成绩。

那枚个人金奖和团队银奖上,都有蔡超的名字,他也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技术能手”。

现场宣布获奖名单后,蔡超第一时间给父母打去了电话。父亲还是和以前一样,话很少,但蔡超真切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骄傲。儿子过上了想要的人生,他应该很欣慰吧。

2023年4月,蔡超被晋升为开鲁盆地勘探开发研究所“油气田地质综合研究”岗一级工程师,在“双序列”中走上了技术专家路线。

“开鲁盆地是辽河油田原油上产的重要接替区,也是一块硬骨头。虽然实现年产50万吨目标还有许多难题要攻克,但我坚信那里总有起飞的一天。”蔡超说。

记者:葛勇 通讯员:顾凡

文内图片:辽河油田 何思宇

封面图片:大港油田 张继东

原标题:《从任丘到盘锦,谁说小城没有大梦想?》

阅读原文

评论